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又到暑期,学生们的水上活动也逐渐增多,防溺水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。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溺亡已经成为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“第一杀手”,暑期防溺水关键在于打通“最后一米”,让每个学生有一张防溺水的“护身符”。
打通敬畏心“最后一米”。炎炎夏日,水的凉爽对学生们的确是一种诱惑,但暗藏的危机也不可小觑。这几年,在防溺水教育上,我们不是没有印发宣传卡片,也不是没有进行主题宣讲,关键要打通生命安全教育的“最后一米”,既要将僵化的教条执行化为“润物无声”的贴心交流,还应通过应急演练或模拟情节预演,从孩子的“视角”,由浅入深地告诉其“危险地带”在哪里、“野泳风险”有哪些,更“潮”、更“萌”地抓住每一个孩子的眼球,让他们对玩水保持一份越来越高的敬畏感,始终做到警钟长鸣。
打通公共责任“最后一米”。防溺水是个长线的链条,亟需打通公共责任的“最后一米”,加快构建“社会共治”的“立体防护网”。无论是竖立警示牌,还是加大池塘、沟渠等危险水域的巡查监管力度,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保护,需要补齐短板,严防死守,多方发力、多管齐下编织好安全网,让孩子们的安全有一个坚强持久的支撑。
打通培养游泳技能“最后一米”。溺亡悲剧之所以频频上演,归根结底,当下不少孩子是“旱鸭子”,一旦不慎落水,非但不能自救,反而还会给施救者带来生命危险。由此而言,防溺水不仅要让孩子具备最起码的生存技能,而且还应创造一个更舒心的游泳环境,切实打通游泳技能“最后一米”的障碍。一方面,游泳这项技能培训在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中不该缺位,要积极创设条件,在教会学生游泳和如何施救上狠下功夫,让他们在人生搏击中提升各种本领,从容应对复杂风险;另一方面要完善亲水亲子平台建设,通过政府财政补贴、体彩资金补助、税费减免等途径,从小区游泳池、游泳馆、学校泳池中充分挖潜,让孩子们在泳池中安全畅游。
防溺水,没有局外人和旁观者。只要各级政府、有关职能部门、学校和家长,以及社会做足功课,守土有责,就一定能让学生的生命安全得到更多保障。
展开阅读全文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每日城建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浙ICP备2022016517号-15 联系邮箱:5 146 761 13 @qq.com